當前位置:億康服務 > 水污染綜合治理 > 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工程
(1)背景形勢
隨著我國農業和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,化肥、農藥、地膜等農用化學品投入逐年增加,養殖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大,與此同時,農業投入品利用率低、種養殖廢棄物處理滯后,導致農業面源污染問題日益突出,成為社會和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。
我國農業面源污染主要來源:一是畜禽水產養殖。二是化肥。三是農藥。四是農作物秸稈。五是廢舊地膜。
(2)處理工藝
①“種養結合+生態養殖”工藝
科學劃定禁養區,合理確定養殖規模,以地定養,以養促種,合理安排水產養殖生產。科學配制飼料,規范飼料添加劑使用,提高飼料利用率,減少氮、磷等排放。
②畜禽養殖糞污無害化處理和綜合利用
采用污水減量、厭氧發酵、糞便堆肥等技術,按照三改兩分再利用、種養一體化等模式集中處理畜禽糞污。針對無害化處理后的養殖廢水,因地制宜建設以廢水貯存池為核心的畜禽養殖廢水農田消納工程,配套水沼一體化灌溉管帶和運輸車輛。
③池塘養殖清潔生產工藝
將同一池塘養殖體系分為多個功能不同的模塊,實現水資源循環使用和營養物質多級利用。
④化肥農藥減量減施
推進有機肥替代化肥,推廣秸稈還田、綠肥種植等技術,基本實現主要農作物測土配方施肥全覆蓋,提高化肥利用率;全面推廣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,著力推進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綠色防控融合,有效提升病蟲害防治組織化程度和科學化水平,提高病蟲害防治效果,降低化學農藥使用量。
⑤區域面源污水導流及生態凈化
在5°以上、25°以下坡耕地區域,建設生物攔截帶、集水窖、導流渠(管)、灌溉管帶等徑流攔截與再利用設施;在5°以下平原水網區域,建設生態溝渠和多塘凈化系統。
⑥農業廢棄物田間處理及循環利用
針對蔬菜殘體、農作物秸稈、農用化學品包裝物等農業廢棄物隨意丟棄等問題,重點開展人畜糞便、蔬菜殘體和農作物秸稈就近堆肥處理,降低污染物流失風險。因地制宜推進秸稈肥料化、飼料化、基料化、原料化和能源化利用,建立健全秸稈收儲運體系,推動秸稈綜合利用產業發展。根據治理區的實際情況,以秸稈、畜禽糞便等農業廢棄物為原料生產基質,大力發展食用菌產業。
⑦農田廢舊地膜回收
在重點區域開展農田殘膜回收區域性示范,創新地膜回收與再利用機制,重點建設廢舊地膜回收網點和加工廠。
(3)典型案例
益陽赫山區圍山渠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治理項目作為湖南省第一批(4個)試點項目之一,同時也是湖南省重點打造的示范項目。圍山渠流域位于益陽市赫山區東南 22 公里處的撇洪河沿岸,整體區位屬于洞庭湖濕地片區,流域面積 4.61 萬畝。項目區分布在撇洪河北岸的新松樹橋村(甘角嶺片區、三陽村片區)、菱角汊村(桔園片區、竹泉山片區),覆蓋農田面積約1萬畝,塘系總面積224畝(62個)。
在本項目涉及流域內,系統集成畜禽養殖污染綜合治理技術、種養結合循環農業技術、農田面源污染治理技術、受納水體面源污染攔截技術等。實現從源頭控制、過程削減、區域調控及循環利用全過程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控制。
主要建設目標:農田化肥、農藥減量≥20%;畜禽糞污、生活污水處理利用率≥90%;總氮總磷排放量降低≥80%;COD降低≥70%。從而實現“一控二減三基本”的總體目標。
本項目實施過程中,得到省級相關部門和領導的高度重視,多次組織視察和監督指導。項目建成后,也得到了相關領導的認可和項目區群眾的一致好評。
(后附現場圖片)
項目總平面規劃圖
項目現場公示牌
項目區施工前后對比圖